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車道,取得了顯著成就。70年,我國水土流失實現了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四分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根治。
兩組數據勾勒出我國水土流失情況的變化:
第一組,70年來,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從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74萬平方公里,減少了93萬平方公里,減幅達25.3%,相當于減少了兩個黑龍江省那么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從10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58萬平方公里,減少了45萬平方公里,減幅達43.7%。當前水土流失強度以中輕度為主,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了扭轉。
第二組,黨的十八大以來,成效更為明顯。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了21.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湖南省的面積,年均減幅1%,是十八大前年均減幅的3.3倍。
總結70年來水土流失防治取得顯著成效的經驗,一是控增量,二是減存量。
在控增量方面,通過預防保護解決了“增”的問題。我國水土流失問題的形成和加劇,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幾千年來的人的不合理活動的因素。控制住人為增量,對于治理水土流失事半功倍。
70年來,我國水土保持工作全面步入依法防治軌道。1991年《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54萬個生產建設項目依法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22萬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嚴格監管,19萬個生產建設項目實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約占70年總數的35%;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9萬平方公里(約占70年總數的40%。總體來看,因生產建設造成的人為增量,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批國家重大項目,通過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減存量方面,通過綜合治理實現了“減”的目標。70年來,以長江黃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區等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技術路線。
通過實施水土保持、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7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5萬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4.1萬平方公里,年均治理面積達5.7萬平方公里,是十八大前年均治理面積的3.7倍。凡是經過重點治理的區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30%以上,治理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減少江河湖庫淤積提供了根本保障。通過綜合治理,解決了大量自然形成和歷史欠賬的水土流失問題,實現了“減”的目標,為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黃土高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過去,水土流失、溝壑縱橫,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經過多年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由最嚴重時的45萬平方公里減少到目前的21萬平方公里,減少了一半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比例從78.3%降低到37.2%,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了40個百分點,年均入黃河的泥沙已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6億噸減少到目前的2億~3億噸,黃土高原主色調已由“黃”變“綠”。目前,黃土高原建成淤地壩5.9萬座,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陜北梁家河插隊當了支書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社員們打了一個淤地壩,他和大家一起鏟土、打夯、搬大石頭砌堤圍,這個淤地壩現在還在發揮“保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效益。
福建長汀是我國南方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域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過去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群眾生活貧困的真實寫照。最嚴重的地方,山光嶺禿、草木不存,曾被稱為“火焰山”。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關心推動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經過長期不懈地治理,長汀縣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經從146萬畝減少到36萬畝,減少了110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占縣域總面積的比例從31.5%下降到7.9%,降低了近24個百分點,林草植被覆蓋率已達80%。昔日的火焰荒山,已經變成了綠水青山,更是成為了當地百姓的“金山銀山”。廣大農民群眾從治理水土流失中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185元提高到13991元,全縣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8.9%降低到0.032%。
這兩個例子是全國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的一個縮影,像這樣打“綠色牌”、念“山水經”,水土富民、綠富共贏的地方,全國還有很多。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土保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基礎作用得到加強,水土保持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和生態安全等提供了重要支撐。但同時也應看到,水土流失防治進程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水利部將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和要求,繼續大力推進重點防治地區水土流失治理,進一步加強監督管理,全面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及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進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能力和行業發展水平,為建設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
四川首批體細胞克隆地方豬誕生
【四川首批體細胞克隆地方豬誕生】10月1日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位于巴中市的一個青峪豬原種場內,4頭通過青峪豬體細胞克隆和胚胎移植技術受孕的母豬,近日順利產下23頭健康狀況良好的純種青峪豬仔豬。這是四川首次將非基因編輯體細胞克隆技術運用于地方豬資源保護。
2019-10-03綜合資訊快訊
四川首批體細胞克隆地方豬誕生
【四川首批體細胞克隆地方豬誕生】10月1日從四川農業大學獲悉,位于巴中市的一個青峪豬原種場內,4頭通過青峪豬體細胞克隆和胚胎移植技術受孕的母豬,近日順利產下23頭健康狀況良好的純種青峪豬仔豬。這是四川首次將非基因編輯體細胞克隆技術運用于地方豬資源保護。
2019-10-03綜合資訊快訊
吉林省向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挺進
【吉林省向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挺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吉林省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拉犁的傳統農耕景象已經止步于歷史長河之中,現在呈現在吉林大地上的是土地集約化、農業機械化,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改革開放后,全省更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
2019-10-03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吉林省向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挺進
【吉林省向著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挺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吉林省農業生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牛拉犁的傳統農耕景象已經止步于歷史長河之中,現在呈現在吉林大地上的是土地集約化、農業機械化,以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改革開放后,全省更是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
2019-10-03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大數據時代,農業將迎來怎樣的變革?
【大數據時代,農業將迎來怎樣的變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各行各業普及起來,在農業領域,大數據服務農業也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2019-10-02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大數據時代,農業將迎來怎樣的變革?
【大數據時代,農業將迎來怎樣的變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各行各業普及起來,在農業領域,大數據服務農業也成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2019-10-02綜合資訊農業資訊
70年,農業國際合作厚植沃土握手世界
【70年,農業國際合作厚植沃土握手世界】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開辟新紀元。飽受戰爭創傷的中華民族踏上嶄新的歷史征程,源遠流長的中華農耕文明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9-10-02綜合資訊精選
70年,農業國際合作厚植沃土握手世界
【70年,農業國際合作厚植沃土握手世界】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歷史從此開辟新紀元。飽受戰爭創傷的中華民族踏上嶄新的歷史征程,源遠流長的中華農耕文明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9-10-02綜合資訊精選
四省推進生豬穩產保供
【四省推進生豬穩產保供】為了老百姓餐桌上有充足的豬肉供應,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意見》明確要求生豬穩產保供實行省負總責,為進一步落實這些方面要求,浙江、四川、江蘇、山東四省行動快、力度大,出臺多項扶持政策措施,推進生豬穩產...
2019-10-02綜合資訊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