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今年對購機者享受農機購置補貼中央資金總額的最高限額,由2000萬增加到5000萬元,對購買機械實行應補盡補。而且從今年起到2022/2023年榨季,對機械化作業的所有環節進行補貼,先作業后補貼,直補到卡(賬)。補貼資金優先滿足蔗農對甘蔗收獲機的購買,最高每臺補貼65萬元。高效機收基地以獎代補,每畝最高獎補額為1000元。”廣西農機中心科技推廣部科長莫清貴說,廣西還將依照其地形地貌特征和氣候特點,加快整稈式收獲機的研發和應用示范,支持整稈式收獲機研發生產企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建設大型甘蔗機械實驗檢測基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一直在加強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區)建設,示范引領全區蔗區發展。”據莫清貴介紹,廣西實施2020年高效機收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補助項目,會在南寧市、崇左市和來賓市因地制宜打造5個高效、優化、技術先進的高效機收糖料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樣板典型。各項措施帶來顯著效果,廣西甘蔗收獲機裝備連續增長。到2019年底,甘蔗收獲機保有量達1030臺。各類大型先進機械發展迅速,擁有180馬力以上大馬力拖拉機近500臺,種植聯合一體機2000臺,機械化種子配送中心近10個。機種、機收、機械粉壟、機械植保作業機具安裝北斗衛星遠程監測系統1000多臺套。
除此之外,廣西大學教授、糖業及綜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李凱指出,甘蔗機收突破點還在于制定相關行業標準。“由甘蔗機收環節的參與方,共同制定合適的機收糖料蔗質量標準、評判方法以及管理方式,是當前行業發展的迫切需求。”李凱還說,產品體系標準應回歸理性。“綠色加工”“最低限度加工”等理念逐漸被大眾推崇的今天,過于嚴苛的產品體系標準,可能會使生產過程添加過多化學助劑,以使產品達標和過度加工,從而與實際需求相矛盾。
“目前,我國甘蔗機收已從整稈式為主,發展到切段式為主、整稈式為輔的階段。但由于發展太快,使得我們的切段式收獲方式的推進不如人意,比想象的困難得多。”區穎剛說,由于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的甘蔗種植為中小地塊,大馬力切段式沒法發揮效能,因此整稈式還將持續存在一段時間。雖然切段式收割機的含雜率高(一般可以控制在8%以內),特別是潮濕天氣收獲的甘蔗。但其可連續完成甘蔗的扶倒與分行、切梢、根切、喂入、輸送、切段、雜質分離、裝車等作業流程,對倒伏甘蔗與軟品種甘蔗的適應性強,具有輔助工作少、工作效率高等優點。由于整稈式制糖設備運用由來已久、設備改造成本高昂,以及切段式甘蔗不耐存放、含雜率高,糖廠并不太愿意收購切段式機收甘蔗。一些地方政府無奈采取分配蔗區的方法來促使糖廠采取機械化,與糖廠簽訂協議,要求糖廠保證接收機收的甘蔗,否則就減少給他們提供蔗源的蔗區面積。
“這其實是蔗農、機械化服務組織、糖廠、政府四者之間還沒有完全達到利益高度一致化,相互之間沒有形成休戚與共的共生關系。”全國甘蔗糖業信息中心主任胡朝暉說,糖企自己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經營原料基地(農場)外,更要繼續推行有保底保障的糖料蔗價格聯動機制,確保蔗農收益以保持其種植積極性。同時,制糖企業要組建自己的農機作業服務部門或者與獨立的農機服務公司建立聯盟關系,向蔗農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解除蔗農勞動力日益緊缺的后顧之憂。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制糖企業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并承擔更多的責任。
胡朝暉建議,可以開展建立“農戶—機械化服務組織—制糖企業”協作機制的研究與示范,推進農機、農藝、糖廠三結合,實現系統協調和效益最大化。“下一步我們將提高制糖企業推廣應用機械化的主動性。通過糖企對作業補貼發放確認、機收量資金扶持、購機補貼傾斜、扣雜標準合理化等政策的制定,確保糖企的話語權和參與度。通過實施機具購買預付、作業補貼,作業費代扣,降低扣雜比例,改造壓榨工藝等措施,破解機收難題。”莫清貴說。
“目前,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不夠快,尤其是機收環節難以突破,一個重要原因是甘蔗生產機械化的作業要求與土地條件、種植農藝不相適應。”廣西南寧東亞糖業集團農務技術部總經理覃寧總結道。
“我國適宜大型機械作業的土地占比低,可以改善耕作條件實現宜機化。”胡朝暉說,比如廣西自2014年開始推進的糖料蔗“雙高”(高糖高產)基地建設,通過蔗地小塊并大塊、土地整治和蔗區道路建設等來實現宜機化。在云南,則是以推進“坡改梯”為主的方式改造地塊以實現宜機化。另外,針對我國蔗農種植規模小、地塊細碎化、蔗地坡度大等實際情況,研發和推廣適宜我國耕作需求的中小型農機,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
“甘蔗種植方式要適合機械化的作業要求。”胡朝暉指出,以往人工種植多堅持0.7-1.0米小行距密植的習慣。對于行距的問題,應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案:在適宜大中型機具的蔗區,推廣1.2-1.4米的寬行距種植,部分可以采用1.4+0.5米的寬窄行種植方式,而在不適宜或不接受過寬行距的蔗區,推行1.0-1.2米行距,以適應中小型農機的使用。
李凱認為,突破甘蔗機收難題,還需要改造制糖工藝。“目前國內外制糖工藝技術均屬于化學法,但國外以‘二步法’為主,而國內則以‘一步法’亞硫酸法工藝為主,澄清效率低。”李凱指出,國內糖廠原有的制糖工藝對應人工收獲甘蔗的物料形狀、含雜等,均與機收甘蔗有很大差異。這對糖廠的制糖系列工藝環節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需改造制糖工藝及設備,以應對甘蔗機械化收獲的發展。
七部門聯合印發《意見》 部署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經國務院同意,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2020-07-11綜合資訊最新資訊
七部門聯合印發《意見》 部署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經國務院同意,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部署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2020-07-11綜合資訊最新資訊
廣西草地貪夜蛾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
【廣西草地貪夜蛾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從7月3日召開的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推進落實視頻會上了解到,廣西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迅速行動,通過嚴密監測、多措并舉科學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
2020-07-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廣西草地貪夜蛾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
【廣西草地貪夜蛾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從7月3日召開的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推進落實視頻會上了解到,廣西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迅速行動,通過嚴密監測、多措并舉科學防控,草地貪夜蛾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
2020-07-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黑龍江省建立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制度
日前,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出臺《黑龍江省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暫行辦法》,深入分析查找各類自然災害發生機理、致災原因等特點規律,提出防治措施和工作建議,進一步提升全省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2020-07-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黑龍江省建立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制度
日前,黑龍江省減災委員會出臺《黑龍江省重大自然災害調查評估暫行辦法》,深入分析查找各類自然災害發生機理、致災原因等特點規律,提出防治措施和工作建議,進一步提升全省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2020-07-10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創新農業保險服務模式,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發展,不斷健全農業保險政策體系,取得顯著成效。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加農業保險情況,對經濟日報社組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二期)”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2020-07-10綜合資訊最新資訊
創新農業保險服務模式,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發展,不斷健全農業保險政策體系,取得顯著成效。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加農業保險情況,對經濟日報社組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指數調查(二期)”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結論如下。
2020-07-10綜合資訊最新資訊
西藏農業科技貢獻率達54.5%
日前,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拉薩召開。集中對2018年、2019年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杰出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獎一二三等獎獲得者進行獎勵。
2020-07-09綜合資訊今日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