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農業大省,農耕文化豐富多彩,在新時代背景下,要傳承和發揚農耕文化,讓農耕文化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中占據重要地位、發揮重要作用。
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是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必然要求。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最濃墨重彩的應當是傳統的農耕文化。在漫長的農業耕作實踐中,先人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化,并代代積累傳承。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傳統農耕文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普及運用,使中華民族傳統的農耕文化面臨香火中斷的危機,耬犁水車鐮刀鋤、石磨碾盤杈耙鍬等一大批曾經發揮巨大作用的農具,以及制造、使用這些農具的技藝,正被新科技全面代替,且正在散落消逝;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一整套按四時節令行事的傳統農事操作規范幾近失傳。“順天時、量地利、應人心”的農業哲學思想在許多方面被現代高科技顛覆(如反季蔬菜等)。傳統農耕文化已經到了需要搶救性發掘、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的危急關頭。宋代思想家張載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歷代稱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絕句、思想的坐標。其中,“為往圣繼絕學”說的是繼承發揚過往圣人所創造的面臨失傳的學問。農耕文化是歷代先民留給華夏兒女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們為往圣繼絕學,就是為中華民族文明傳承萬世不斷的根脈。
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迫切需要。鄉村振興是涵蓋產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的全面振興。當前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各種要素資源的聚集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但是鄉村發展不能富了口袋,荒了腦袋。鄉村振興迫切需要文化的振興。文化作為一種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導性、戰略性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鼓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文化的振興是實現鄉村產業發展、村美民富的重要動力,只有以文化鑄魂,讓農村環境美起來,村民生活富起來,精神足起來,鄉村振興才能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用優秀農耕文化的內涵、精神、思想來推動農村人的現代化和制度的現代化,以文化人,培育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迫切需求。
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是鄉村德治自治的重要支撐。剛剛結束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信念、道德信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這一優勢既是實現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又是鄉村實現德治自治的重要靈魂。農耕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農耕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農耕文化曾經覆蓋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它所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也是構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文化資源。從古而今,根植于中國人基因中的優秀農耕文化,成為鄉村德治和自治最現實最融洽的思想基礎,是凝聚鄉情,和睦鄰里,守望相助的通俗語言,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傳承優秀農耕文化是鄉村塑形鑄魂的現實途徑。這些年,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美麗鄉村近7000個,省級示范村和重點示范村近600個。如今漫步江淮大地,美麗鄉村星羅棋布,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我們感嘆美麗鄉村建設成就的同時,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覺到大量的城市元素滲入鄉村,鄉村建設千面一孔,泊來文化正在改造和解構著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沖擊著農民的精神世界,鄉風民俗流失。美麗鄉村正在面臨著鄉土文化日趨消解、式微的尷尬。美麗鄉村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美麗鄉村需要把農村建設得更象農村。迫切需要從農民群眾喜聞樂見,有強烈認同的農耕文化中去挖掘寶藏,釋放活力,通過其有形的行為和包容的精神,發揮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的作用,為鄉村注入尊重自然、勤儉持家、質樸醇厚、守望相助、尊老愛幼、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增添具有濃郁鄉土氣息、有農具、有磨盤,有土墻記憶的鄉土符號。
早在新石器時代,安徽境內就出現了人類相對固定的居民點,禹會八方,治水于涂山,開中華文明之先河。皖北皖中皖南平原丘陵山區地貌迥異,造就物產豐饒的農業大省;眾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見證時代滄桑;集中在徽州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目前全省省級傳統村落數量有363個,中國傳統村落163個,65個千年古鎮、34個千年古村落被列入地名文化遺產名單。豆腐文化節、梨花文化節、中藥材文化節,黃梅戲、廬劇、鳳陽花鼓等戲曲聲腔、地方民歌璀璨閃爍。“立春三場雨,遍地都是米”“莊稼百樣巧,地是無價寶”等民彥俗語無不閃耀先人的智慧。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安徽農耕文化是先民們留在這塊古老大地上最豐厚的智力成果。
而要充分利用優秀傳統農耕文化促進新時代鄉村振興,就必須加強對優秀傳統農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必須促進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和農業、農村融合發展,必須推動優秀傳統農耕文化長入當代鄉村治理的實踐,著力在四個結合上做文章。
著力促進傳承農耕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古往今來,村莊是中國人群居的基礎單元。人們在有組織的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了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不斷總結和創造產生了農耕文化。鄉村與城市的居民樓不一樣,它有更多的歷史厚重感,承載著千年歷史,鄉村每幢建筑都有內涵,都有故事,都與鮮活的有名有姓的人的悲歡離合休戚相關。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鄉村都有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經緯。注定村莊不僅是農耕文化不同內涵的始作俑者,也是農耕文化繁衍傳承的重要載體。我們常講,一個地方最能夠打動人心、嵌入記憶的符號就是文化。今天我們建設美麗村莊,就是要挖掘和傳承弘揚鄉村中所蘊育的故事、傳統,就是當地的文化符號: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是美麗鄉村之魂、之韻,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美麗農村,最大區別源于文化。沿襲幾千年的農耕文化能為美麗鄉村建設添活力、聚人氣。美麗鄉村建設要把這些農耕文化挖掘出來、保護起來、利用起來,發揚光大。有了這些,鄉村就有了靈氣和魅力。有了這些,才能留住我們的“根”,守住我們的“魂”,才能給所有人一個“望得見清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著力促進農耕文化與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相結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城鎮居民面臨環境與生活的雙重壓力,城市居民開始渴望從喧囂、污染城市到鄉村中享受充滿田園情趣的休閑生活。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傳承農耕文化的理念,利用鄉村自然環境、田園風光、農牧漁業生產、農家生活等資源條件,通過合理改造、適度開發,以農業生產為依托,使農業與自然、人文景觀以及旅游業相結合,為城鎮居民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服務。近年來,安徽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全省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7萬家,年綜合營業收入達到800多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日益成為城鄉居民旅游休憩的好去處,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新亮點,是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未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在促進城鄉融合,帶動大眾旅游等方面的前景不可限量,特別是融入長三角后,安徽農業農村的農耕文化的魅力將作為都市人群體驗鄉村生活的重要內容,而為鄉村產業發展帶來無限商機。著力促進傳承農耕文化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結合,既要展現農業文化的傳統工藝和文化底蘊,同時還要發展鄉村文創,用現代科技和理念表現傳統農耕文化的精神內涵。
著力促進農耕文化與鄉風文明建設相結合。農耕文化在生產勞作、家居生活、休閑娛樂、傳統習俗、鄉音俚語、人際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精神內涵,可以為鄉村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提供充沛的給養。當前大力推進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中,農耕時代的鄉賢文化、家風家訓、鄉規民約等,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人們耳熟能詳的 “耕讀傳家” “鄰里和睦”“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廉”等傳統理念,也可以通過批判吸收,成為塑造新時代家風和新型農民精神世界的有益元素。一約四會,人們可以用通俗質樸的語言,共同約束行為規范。熟悉的鄉音,先賢的訓導,可以激發人們見賢思齊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鄉村是熟人社會,而這個熟人都是長期農耕文化形成過程中,或多或少有著生于斯、長于斯的血緣和親情,這些元素與法理之間的結合,降低了矛盾調解的成本,匯聚社會正義的力量,成為鄉村治理的穩定器。
著力促進傳承農耕文化與舉辦農事節慶相結合。我國傳統節日大多起源于農耕時代,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理念。循環往復的中國傳統節日,把松弛和歡樂插入持續不斷的生活流。自2018年起,我國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這是首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賦予新時代內涵,可以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匯聚人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托,從而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熏陶,讓全社會都感受到,農業是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是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是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今天城市化、工業化的潮流不可逆轉,鄉村如何激發出活力,是我們共同應對的話題,農村觀山望水或許也有疲勞的時候,但是,農村蘊含的最為質樸的農耕文化卻是用之不盡的寶藏。近年來,安徽省各地通過舉辦與農事相關的節慶活動,發展吸睛經濟,既提高了鄉村的知名度,同時又提升了地產農品的美譽度,促進了品牌傳播和產品銷售,增加了農民收入,增強了鄉土群眾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設活力鄉村,需要將傳承農耕文化與鄉村節慶相結合,既能有效傳承,又能增添鄉村活力。節慶活動既要注重歷史內容,也要有莊嚴的儀式感,讓現代人感悟四時有序萬物明理的自然法則。
2018年3月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述了優秀農耕文化在鄉村文化振興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們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指明了實踐方向。
系統梳理挖掘好地域特色農耕文化。深入發掘當地農耕文化的內在潛力,準確把握當地農耕文化的實質,大力弘揚符合當前時代特性的農耕文化。注重散落于民間的農耕文化的挖掘與整理,注重賦予農耕文化新的內涵,及時把一些符合時代特征元素列入農耕文化的范疇。
開展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目前安徽省休寧山泉流水養魚系統、太平猴魁、壽縣芍陂(安豐塘)及灌區農業系統、銅陵白姜種植系統被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安徽有眾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蕪湖以米市聞名,得益于其優良的圩田系統;桐城派天下聞名,或許與其富含營養和微量元素的桐城水芹獨特的生產系統有所關聯;大運河曾流經皖北,其漕運系統最重要的物品就是農產品。九華山是佛教圣地,萬千僧眾雖占精神高地,但是肉身需要九華黃精提神補氣。等等,在此不一一枚舉,這些重要的文化遺產都需要我們去總結申報,早出成果。
積極推動建設村史館、農耕文化類主題博物館。據不完全統計,安徽省現有農耕文化類主題博物館91個,村史館153個,這些村史館、博物館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為傳承農耕文化的重要陣地,在合肥農交會上,安徽省農業博物館舉辦的農耕文化展館是展會上最受歡迎的展館之一。今后,我們將更加注重美麗鄉村的文化陣地建設,鼓勵支持建設村史館、農耕博物館、文化禮堂,打造鄉村文化會客廳。為鄉村留存一份精神家園。
組織開展農耕文化傳承活動。積極組織開展農民詩歌和楹聯作品征集展示活動,展現新時代農民精神風貌,開展“講述村莊故事”和“發現農村閱讀榜樣”等活動,促進村莊歷史傳承和文化建設。參與指導舉辦農民雙新雙創大賽和“弘揚文明鄉風、建設人文鄉村”的主題活動。還將組織更多的民俗活動,推動開展農事節慶,讓農耕文化活起來,熱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化,讓悠久的農耕文化在新時代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和風采,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保護傳統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黑龍江探索北方高寒地區整治模式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黑龍江探索北方高寒地區整治模式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黑龍江省深入探索實踐北方高寒地區整治模式,全力推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2019-11-18綜合資訊最新資訊
黑龍江探索北方高寒地區整治模式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黑龍江探索北方高寒地區整治模式 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黑龍江省深入探索實踐北方高寒地區整治模式,全力推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2019-11-18綜合資訊最新資訊
2019年中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論壇舉辦
【2019年中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論壇舉辦】2019年中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論壇于11月15日在江西南昌市舉辦。論壇以“創新農業服務,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共商農業服務業發展大計。
2019-11-18綜合資訊快訊
2019年中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論壇舉辦
【2019年中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論壇舉辦】2019年中國農業服務業發展論壇于11月15日在江西南昌市舉辦。論壇以“創新農業服務,助推鄉村振興”為主題,共商農業服務業發展大計。
2019-11-18綜合資訊快訊
廢棄農膜如何變廢為寶?看重慶如何給出解決方案
農用地膜的應用為節約用水、提高農作物產量帶來了革命性突破。但大量的廢舊農膜不及時回收,不僅污染環境,也對耕地質量構成潛在危害。重慶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情況如何?又有哪些難題亟待破解?
2019-11-13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廢棄農膜如何變廢為寶?看重慶如何給出解決方案
農用地膜的應用為節約用水、提高農作物產量帶來了革命性突破。但大量的廢舊農膜不及時回收,不僅污染環境,也對耕地質量構成潛在危害。重慶市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情況如何?又有哪些難題亟待破解?
2019-11-13綜合資訊國內農業
三季度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97.3%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三季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信息,監測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繼續穩定向好,抽檢蔬菜、水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4大類產品87個品種130項參數10841個樣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3%(按照2018年同口徑統計,總體合格率為9...
2019-11-13綜合資訊農業頭條
三季度農產品抽檢總體合格率97.3%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第三季度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信息,監測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繼續穩定向好,抽檢蔬菜、水果、畜禽產品和水產品等4大類產品87個品種130項參數10841個樣品,抽檢總體合格率為97.3%(按照2018年同口徑統計,總體合格率為9...
2019-11-13綜合資訊農業頭條
11.72萬家農民合作社引領河北現代農業發展
近日,衡水市冀州區西韓莊村農民張艷芝收獲了四畝玉米,賣了4920元。拿到收入后,她首先把這件高興事兒告訴了衡水市幫農宏業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金卯,感謝合作社從種到收為她提供的周到服務。
2019-11-13綜合資訊國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