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考慮國內玉米價格長期面臨下跌壓力、人民幣匯率波動等一系列因素,荷蘭合作銀行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預計,未來數年內中國的高粱和飼料大麥的進口量將顯著下降30%至50%。面臨新的形勢,報告建議貿易商采取一些應對舉措以緩解風險,飼料企業則應重新審視原有的采購戰略,進一步強調對原料來源的掌控。
荷蘭合作銀行是在題為《中國未來高粱和飼料大麥的進口》的報告中作上述表示的。報告稱,中國目前在飼料糧食的國際貿易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占到全球高粱進口的80%、飼料大麥進口的35%。
據悉,中國是到2013年底才開始大量進口高粱和大麥的,將其作為玉米的替代品在飼料中使用。相關資料顯示,高粱、大麥等廉價替代品在兩廣以及福建等地大量用于生產飼料,一些加工廠的高粱、大麥取代了近三分之二的玉米。
上述報告分析指出,中國對于這些替代飼料糧進口激增的主要因素有四個。一是進口的高粱和飼料大麥的價格顯著低于國內玉米;二是高粱和大麥不受進口配額的限制;三是沒有轉基因風險;四是下游飼料企業積極調整配方,接受度日益提高。
然而,荷蘭合作銀行食品與農業行業分析師江川表示,隨著玉米市場去政策化并與國際市場接軌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玉米價格的下跌以及龐大的國儲庫存,都對未來高粱和飼料大麥的進口量帶來了下行的壓力。除了價格風險外,江川認為,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等因素也給中國未來對進口高粱和飼料大麥的需求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我們預計,中國政府或將采取更多的實際舉措來限制替代飼料糧的進口,從而促進國內玉米消費,消化大量過剩的國家庫存。在未來幾年內,高粱和飼料糧的總進口量將縮減30%至50%。”江川說。
面對各種不確定性,報告建議貿易公司建立明確的風險管理計劃,以規避風險。而飼料企業未來將在配方中使用更多的國內玉米,或導致飼料生產成本的變化。因此,采購戰略的調整以及對原料來源的控制將變得尤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玉米市場化改革的走向,也將對替代飼料糧食的進口產生長期的影響。鑒于中國在全球貿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報告認為中國需求的放緩將對主要生產國如美國、澳大利亞、法國等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一方面,過剩的高粱和飼料大麥需要在全球市場上尋找另一個出路,比如出口到其他傳統目的地,如墨西哥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面,生產國本身也必須消耗更多的飼料糧。
由于供需的失衡,高粱和飼料大麥必須以低價來吸引更多的國內消費,因此它們與玉米的價差將進一步擴張,各類飼料糧之間的競爭將日益激烈。同樣由于價格的走低,報告預計傳統生產地區高粱和飼料大麥的種植面積將在未來幾年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