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生活在稻田、溝渠、淺水污穢坑塘等處,嗜吸人畜血液,行動非常敏捷,會波浪式游,也能作尺蠖式移行。每到春暖即行活躍,6~10月均為其產卵期,到冬季往往蟄伏在近岸濕泥中,不食不動,生存能力強。
生活習性(xing):水(shui)(shui)蛭屬冷血(xue)環節動物(wu),在中(zhong)(zhong)(zhong)國(guo)南北方(fang)均可(ke)生長繁殖,它主(zhu)(zhu)要生活在淡水(shui)(shui)中(zhong)(zhong)(zhong)的水(shui)(shui)庫、溝(gou)渠、水(shui)(shui)田、湖沼中(zhong)(zhong)(zhong),以(yi)有機(ji)質豐富的池塘或無污(wu)染的小(xiao)河中(zhong)(zhong)(zhong)最多。生長適溫為10-40℃,北方(fang)地區低于(yu)(yu)3℃時在泥土中(zhong)(zhong)(zhong)進入蟄伏冬眠期,次(ci)年3-4月份高于(yu)(yu)8℃左右出(chu)蜇(zhe)活動。水(shui)(shui)蛭為雜食(shi)性(xing)動物(wu),以(yi)吸食(shi)動物(wu)的血(xue)液或體(ti)(ti)液為主(zhu)(zhu)要生活方(fang)式,常以(yi)水(shui)(shui)中(zhong)(zhong)(zhong)浮(fu)游生物(wu)、昆蟲、軟體(ti)(ti)動物(wu)為主(zhu)(zhu)餌,人(ren)工條件下以(yi)各(ge)種動物(wu)內臟、熟蛋黃(huang)、配合飼(si)料(liao)、植物(wu)殘(can)渣(zha),淡水(shui)(shui)螺貝類、雜魚類、蚯蚓等作(zuo)餌。
體(ti)(ti)長稍扁,乍(zha)視之似圓(yuan)(yuan)柱形(xing),體(ti)(ti)長約2~15厘(li)(li)米,寬約2毫米~1.5厘(li)(li)米。背(bei)面綠中帶(dai)黑(hei),有(you)5條(tiao)黃(huang)色縱線,腹面平坦,灰綠色,無雜(za)色斑,整(zheng)體(ti)(ti)環(huan)(huan)紋(wen)顯著,體(ti)(ti)節由5環(huan)(huan)組(zu)成,每環(huan)(huan)寬度相似。眼10個(ge),呈∩形(xing)排(pai)(pai)列,口(kou)內有(you)3個(ge)半(ban)圓(yuan)(yuan)形(xing)的顎(e)片圍成一Y形(xing),當吸(xi)著動物體(ti)(ti)時,用(yong)此顎(e)片向皮膚鉆進,體(ti)(ti)大(da)型,體(ti)(ti)長60-120mm,寬13-14mm。背(bei)面暗綠色,有(you)5條(tiao)縱紋(wen),吸(xi)取血液,由咽經食道(dao)而貯存于整(zheng)個(ge)消化(hua)道(dao)和盲囊中。身體(ti)(ti)各節均有(you)排(pai)(pai)泄孔,開口(kou)于腹側。雌(ci)雄生殖孔相距(ju)4環(huan)(huan),各開口(kou)于環(huan)(huan)與環(huan)(huan)之間(jian)。前吸(xi)盤較(jiao)易見(jian),后吸(xi)盤更顯著,吸(xi)附力也強。
中(zhong)國(guo)大部地區的湖泊(bo)、池塘以及水(shui)田(tian)中(zhong)均(jun)有生產。
主產于山東微山、東平、南(nan)陽湖(hu)(hu)等(deng)(deng)湖(hu)(hu)中,以微山湖(hu)(hu)產量最大,除供應本省外(wai),并銷(xiao)售東北、河北、山西各地。江(jiang)(jiang)蘇蘇州市郊、吳(wu)縣等(deng)(deng)地所產亦外(wai)銷(xiao)一部分。此外(wai)浙江(jiang)(jiang)、安(an)徽(hui)、湖(hu)(hu)南(nan)、湖(hu)(hu)北、四川、陜西、河北、遼寧、吉林(lin)、黑龍江(jiang)(jiang)等(deng)(deng)處亦產,均(jun)自(zi)產自(zi)銷(xiao)。
經驗技巧
1.水蛭的選址建池技術:
選擇避風向陽、排灌方便處建池。池四周埂高1.8米,水深1米,面積大小 應根據飼養量而定。一般每畝水面可放養幼蛭6~10萬條。池對角設進水口和排水口。為便于水蛭的棲息和產卵,池底可放些不規則的石塊或樹枝,水池之中應建高出水平面20厘米的土臺5~8個,每個平臺1平方米左右。池埂還要設防逃溝,用磚砌成,溝寬12厘米,高8厘米, 下雨時用密網欄住或在溝內撒些石灰,可防逃逸。
2.投種放養
螞蟥苗種的來源可以捕捉、購買或自繁。在開始養殖時,一般以天然捕捉為主,也可以向有關單位購買。中國傳統作為藥用的螞蟥有三種:人工養殖以金錢蛭為好。金錢蛭體形大,產量高。金錢蛭即農村中俗稱的“牛螞蟥”。牧牛時常爬在牛身上吸血,捕捉作種時應注意鑒別。螞蟥雌雄同體,每條螞蟥都可產卵繁殖, 于3月下旬至4月(長江流域,下同)產卵繭,卵繭產于泥土中,一般產卵繭1~4個, 每個繭內幼螞蟥數為13~35個,多數20個左右,每個螞蟥一次可繁殖60~80條。幼螞蟥于6月大量出現,生長迅速,在孵化后一個月內,平均增長20毫米以上,到9 、10月間長得與成體難以區分。以早春放為宜。早春放養十月即可長成、加工出售。
3.水蛭的人工繁殖技術
⑴、繁殖池的建造:池面積宜為30平方米左右,宜建成5米×5米或6米×6 米的正方形,池四周靠池壁設1~1.5米的平臺,中間為水面,水深50厘米,平臺高出水面2厘米,平臺面保持濕潤。做平臺的土應為高含腐殖質的疏松沙質土壤, 便于螞蟥打洞,切忌用黃粘土,齊平臺面應設溢水口,防止下雨水淹沒砰臺造成繁殖失敗。一般分為小型養殖池與大型養殖池兩種:
① 小型養殖池的建造一般修建寬3米,深1米的池溝,長度不限。也可建若干小池共硬,池埂寬40厘米,每一池內設出、入水口。池中間必須有50—100厘米寬的產卵平臺,平臺與水面在一個水平面上,平臺上面堆放一層20厘米厚的腐殖土壤。作為水蛭產卵繁殖的場所。水位50—60厘米為宜。
② 大型養殖池的建造大型養殖池的建造一般根據實際的地理環境情況而建成不同的規格的池子。如果水源不方便,還可以在池的底部鋪上一層塑料薄膜。池底應放入適量的河泥,以增加水的有機質含量。水中栽植一些水草,可以凈化水質,增加水中含氧量。池岸上最好再埋上一圈尼龍網紗(高0.5—0.6米),用以阻擋蛙、蛇等天敵進入養殖池。為了防止夏季水溫過高、光線太強,可在池的岸上栽培垂柳等樹木遮陽。
⑵ 種蛭的選擇:用于作種繁殖和種瑪蟥,年齡應在2年以上,體重30克左右,體質健壯,活潑好動,用手觸之即迅速縮為一團。這樣的螞蟥懷卵量多,孵化率高,種螞蟥的投放量按池中平臺陸地面積計算,一般每平方米放1.5千克左右。種螞蟥入池后要保持水質肥厚,要有充足的浮游生物和螺獅供其取食。
⑶ 繁殖:在長江中下游一帶,螞蟥產卵繭的時間從5月初開始,持續到6 月中旬(隨個體差異而不同),5月中旬為其繁殖高峰期。產卵繭期應保持安靜,避免在岸邊走動震動,否則,正在產卵繭的螞蟥會受驚而逃走,造成空繭。
⑷ 孵化管理:螞蟥產卵繭后即可收取捕捉另池飼養或加工,繁殖池兼作孵化池,卵繭讓其在穴道中自然孵化,卵繭產出后約11~15日孵出幼蛭。剛孵出的幼蛭體形很象成體,呈軟木黃色,體背部的兩側各排列著7條紫灰色的細縱紋。隨著幼蛭的生長,縱紋間的色澤逐漸變化,形成5 條由兩種斑紋相間組成的縱紋而變化成成體的色紋。在孵化階段,應盡量避免在平臺上走動,以免踩破卵繭。平臺面要保持濕潤,可覆蓋一層水草,若碰到下雨天氣要疏通溢水口,水面不能沒過平臺, 保持差距3厘米左右。把繁殖后的種螞蟥撈出后,即可投放幼嫩的蚌類和螺獅供幼螞蟥取食,幼螞蟥孵出后兩,三天內主要靠卵黃維持生活,三天后即可采食。初孵出的幼蛭主要取食蚌、螺獅的血液和汁液,在一個蚌的體內,會鉆入數10~100條幼螞蟥, 隨著幼體的長大,它們會吞食蚌、螺獅的整個軟體部分,幼螞蟥生長迅速,半個月后,平均增長達15毫米以上,即可轉入大池中飼養成成螞蟥。
4.水蛭飼養技術
螞蟥生命力強,粗生易長,極易管理。主要管理是投餌和調節水質。
⑴ 投餌:金錢蛭主要取食螺類、蚯蚓等無脊椎動物及哺乳動物的血液, 人工餌養天然飼料以來源廣泛的螺螄為主,輔以蚯蚓、昆蟲的幼蟲等,人工飼料主要是各種動物血。螺螄可以一次性投放,即在養殖池內放養一定數量的螺螄(每畝25 千克左右),讓其自然繁殖,供螞蟥自由取食。投放螺螄不宜過多, 以免與螞蟥爭奪空間,動物血每星期喂一次,對螞蟥的迅速生長有顯著的作用。把豬、牛、羊等動物鮮血凝塊放入池中,每隔5米左右一塊,螞蟥嗅到腥味后很快就會聚攏來,吸飽后自行散去。要及時清除凝血殘渣,以免污染水質。
⑵ 調節水質:螞蟥對環境和水質要求不嚴。水溫宜保持15~30 ℃以下便停止攝食,過高也影響生長,在污穢水中亦能生長。但人工養殖密度高,水質保持清潔為好,要保證一定的溶氧量。7~8月水溫高,要注意適當換水。
⑶ 越冬管理:要保證種螞蟥安全越冬。入冬后,氣溫降到10℃以下, 螞蟥停止攝食,鉆入土中或樹葉下冬眠,早春放養的螞蟥一般都已長成成體,可加工出售。捕撈時,先將水排完,然后用網撈起,選個體大、生長健壯的留種,每畝應留種15~20千克,集中投入育種池中越冬。可以排水越冬。排水后,可在池面上加蓋稻草或木桿以防凍并保持泥土濕潤。也可以帶冰越冬,要將池水適當加深,以防止完全結冰。
采制
夏、秋捕捉。捕得后洗凈,先用石灰或酒悶死,然后曬干或焙干。日本醫蛭通常用線穿于體的中段,掛起曬干;茶色蛭除用線穿起外,并將體的一端拉長,做成狹窄的條狀。由于加工后外形不同,藥材中以日本醫蛭的干燥品稱為"水蛭",以寬體金線蛭的干燥品稱為“寬水蛭”,以茶色蛭的干燥品稱為“長條水蛭”。
1.寬水蛭:以夏秋二季為盛產期,湖泊中產者體大,水田里產者體小,撈出后置陽光下曬干,或放在鍋內焙干。
2.長條水蛭:采收方法同上,惟撈出后用線穿起,體的一端拉長,掛在陽光處曬干。
3.水蛭:采收期同螞蟥,撈出后用線穿起,穿時常從體的中段穿上,持于陽光處曬干。
注意:真正的藥用水蛭是小長而黃,挑之易斷者,勿誤用泥蛭頭園身闊,服之令人眼中生煙,漸至枯損。用水蛭須曝干,用豬油熬黑,令研極細,倘灸不透雖為末,經年得水猶活,人腹尚能復生。凡用須預先熬黑,以少許置水中七天內不活者,方可用之。
古代醫書中記載有利用螞蟥治療多種疾病,謂其“主逐惡血、瘀血、月閉、破血消積聚……”。醫圣張仲景用其祛邪扶正,
治療“瘀血”、“水結”之癥,顯示了其獨特的療效。
后世張錫純贊此藥:“存瘀血而不傷新血,純系水之精華生成,于氣分絲毫無損,而血瘀默然于無形,真良藥也”。
公元1500年前,埃及人首創醫蛭放血療法,到上世紀初,歐洲人更迷信醫蛭能吮去人體內的病血,不論頭痛腦熱概用醫蛭進行吮血治療。后來隨著醫學的發展,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治療方法才逐漸被放棄了。醫蛭在醫學上的新用途正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
整形外科醫生利用醫蛭消除手術后血管閉塞區的瘀血,減少壞死發生,從而提高了組織移植和乳房形成等手術的成功率。醫生在再植或移植手指、腳指、耳朵、鼻子時,利用醫蛭吸血,可使靜脈血管通暢,大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這是由于醫蛭吸血時其唾液腺分泌抗凝劑水蛭素,以及擴張血管的類組胺物質。198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動物研究所水蛭課題組與湖北醫學附屬第三醫院骨科協作,在中國首先應用醫蛭治療斷指再植術后瘀血,成功數例,受到國內、外廣泛的好評。
醫蛭唾液中含有的多種活性物質正受到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重視,已成為資源動物利用的一個熱門話題。1984年美國水蛭專家索耶博士在英國威爾士斯西創立了世界第一家水蛭養殖場兼生化藥物公司,該公司生產的水蛭素和透明質酸酶已銷往歐美各國及日本,并且也出售了數萬條活的醫用水蛭。
在美國的查爾斯頓建成了另一家醫用水蛭養殖場;法國和德國已將合成水蛭素的基因轉移到酵母菌和大腸桿菌中,并利用遺傳工程的方法生產廉價的水蛭素。可見水蛭素的需要和生產正在擴大。
水蛭素是由65個氨基酸組成的低分子量(7000)多肽,其中谷氨酰胺和天門冬酰胺的含量較高,而等電點較低(3.8~4.0),在室溫下長期穩定。水蛭素是已知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劑,其作用優于肝素,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即中醫所說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在處理諸如敗血休克,動脈粥樣硬化、腦血管梗塞、心血管病、高血壓、眼科以及多種缺少抗凝血酶的疾病方面,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和廣闊的前景。
林蛙百科林蛙屬歐洲林蛙的中國亞種。商品名哈士蟆。廣泛分布于中國北部。西伯利亞、朝鮮等也有分布。各地區個體變異較大。頭體和四肢較細長,行動敏捷,跳躍力強,鼓膜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大鯢百科大鯢,又名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它的叫聲很像嬰兒的哭聲,因此人們又叫它“娃娃魚”。...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鱷魚百科鱷魚是唯一存活至今的初龍。冷血之卵生動物,長久以來的改變甚少。鱷魚不是魚,是爬行動物,鱷魚之名,或是由于其像魚一樣在水中嬉戲,故而得名“鱷魚”。...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蟾蜍百科蟾蜍,也叫蛤蟆。兩棲動物,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俗稱癩蛤蟆、癩刺、癩疙寶。在我國分為中華大蟾蜍和黑眶蟾蜍兩種。從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則是我國緊缺的藥材。...農業百科特種養殖
水蛭百科水蛭,俗名螞蟥,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內陸淡水水域內生長繁殖,是中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其干制品泡制后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農業百科特種養殖